编者按
车出上饶,沿西南方向行进42公里,再驱车50分钟便可到达葛仙山景区。在这里,大大小小的信江支流如一张细密的渔网交织在葛仙山和天柱山之间。杨村水流域,伦潭大坝赫然而立。从空中俯瞰,拱坝呈一个半弧形,张开双臂拥入两旁的大山中,碧色的江水横亘在前,美不胜收。获得能源公司劳动技能大赛“安全带与灭火器竞赛项目”一等奖的吴健常年驻扎于此。
伦潭水电站
伦潭水电站不仅承担着发电、防洪、灌溉等功能,而且是下游居民重要的用水来源。在这片浸染了天地灵秀的土地上,有着这样一批普通却不平凡的人,他们恪尽职守,用电流交织出繁华,将华灯送入万家,而吴健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做好那块砖”
2014年,吴健刚从平面设计领域跨到了水电行业,伴随他的不仅仅是对新工作的好奇,更多的是毫无头绪的焦躁。吴健深知自己专业基础薄弱,所以选择成为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“砖”。为了尽快补上“落下的功课”,那段时间吴健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,从基础线路的连接、到设备结构、原理的学习与安装,到处都有他的身影。因为非专业出身,吴健还自学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课程。“吴健进取心很强,在业务方面的进步也很快,现在也已经成长为我们电站的一个技术骨干了。”发电部部长康忠民这样评价吴健。
2019年6月,正值流域主汛期,伦潭水库遭遇特大暴雨袭击,洪水裹挟着大量的树木等漂浮物汹涌而来。几张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危急场景:滚滚洪水拍打着大坝,10KV场坝线15#、16#、17#杆基边坡泥土滚落,滑坡严重。设备监控、机组启停、调度沟通、巡回检查……那段时间吴健和同事几乎是连轴转的状态。“真正感染我的不只是同事们一起冲锋陷阵的勇气,更是大家戮力同心的精神。其实真正辛苦的是在大坝上日夜驻守的同事们,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了电站和下游居民的安全。”
吴健与同事日常巡检(右一)
“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”
与狂风暴雨相比,让人更难以忍受的是孤独。方圆4公里以内无人居住,常年相对冰冷的机器和有限的面孔,这让一批刚入职的年轻人无所适从。和吴健一同入职的七八个年轻人,两年后只剩下了吴健和另外一个同龄人。在吴健看来,“孤独”其实是每位电力工作者的常态,越是觉得孤独难耐,就越是难以静下心来。正确的方式是承认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,与孤独“握手言和”,并用独处的时间来提升自己,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。
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,吴健给自己定下了短期和长期目标,在闲暇时间把精力用在学习和钻研上,这让他感到充实且有意义。通过二建考试、获得2017年“优秀员工”,吴健一边工作,一边学习,用自己独处的时光提交了属于自己的每一个阶段的人生答卷。
“人要和技术一起进步”
自能源公司在2019年建设完成智慧能源数字化管理中心后,伦潭水电站的数字化、标准化改造升级也完成接入,逐步实现了电站的“少人值守”。自动化和标准化的管理,让电站实现了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和精细化管理,也对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技术更迭日新月异,吾辈仍需踏浪前行。“机器和设备在不断迭代和升级,自己也必须寻求突破。只有不断学习,站在技术的浪尖上,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。”为此,吴健结合自身已具有的软件设计基础,主动学习Web3D特效和数据的可视化处理,以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。
吴健与同事对发电机组设备进行温度检测(左二)
一江碧水环绕而过,蜿蜒流向远方,吴健内心荡漾起身为水电人的自豪。也许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很难被外界所看到,但是无数水电人的力量足以汇聚成为坚定如山的信仰。大山深处,孤独已是常态,但清澈的江水更能洗净浮华和躁动,让人在这个充满喧嚣的年代里静下心来思考——栉风沐雨不仅是因为吴健对职业的选择,更是因为电力人的担当。
回到顶部